藤编:传承中华文化的手工艺

高加兴,1949年4月出生,后村镇东高家沟人,是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葛编传承人。高加兴多年来一直沉迷于手工葛藤编织,在他的巧手下,一件件精致的葛藤编织的器具就呈现了出来。

传统编制技艺的背景

葛编是从明代以来就在后村镇普遍传承的手工技艺。在后村镇一些荒芜地带和山坡上,生长着一种多年生藤本植物,它的直径有民用电线粗细,茎细长均匀,柔软性极强,表面光滑葱绿。因其质地细,适于编制一些果盘、干粮筐篮等生活用品,它是大自然赏赐给我们的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优质编织材料,小葛子。

当时在东高家沟村,大约有一半的村民掌握了葛编技法,他们就地取材,用葛条编制一些生活器皿。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,东高家沟村比较有名的编织能手是高振法。五六十年代,高为红、高为长、高为起、高进兴等年轻后生们也成为葛编的好手。

高加兴的传承与创新

高加兴一家从爷爷辈开始,就有利用藤条编制农具的传统,爷爷、父亲、叔叔是远近出名的编制高手,编制的器具结实、耐用、美观,深受周边村民喜爱。高加兴自幼爱好手工编织,从十几岁起就跟随家中长辈学习一些基本的编制方法。初中毕业后,他成为了一名教师,但这个他爱好却没有放下,一直在坚持。现在,他成为了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葛编传承人。

高加兴的作品受到了很多手工爱好者和文化学者的喜爱和好评,他曾参加多次非遗展览、体验等活动。他获得了第四届和第五届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的多个奖项。他不仅坚持传统的编制工艺,而且根据地域文化进行设计创新,创作了具有高度艺术价值的葛编作品。

承传与分享

高加兴退休后一直致力于葛编文化的学习与传承,他希望这门手艺能够传承下去。如今,作为“葛编”传承人,高加兴经常受邀给学生和居民们讲课,传播宣传这一即将流逝的民间技艺和文化。

他说:“这是传承中华文化,传承得靠大家,自己有一份力,就发一份光。”高加兴的坚守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手艺人的力量和责任。

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

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自民间,凝结着人民群众的生活智慧。它们代代相传,像一粒粒珍珠在人类文化史中熠熠发光。这些文化的传承需要人的努力,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者的努力。他们就像是非遗的守护神,为非遗筑起一道道坚实的城墙,使得非遗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,发光发亮。

高加兴作为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葛编传承人,通过他的努力和创新,让这门传统技艺得到了传承和发展。他的故事不仅展示了手工艺的美丽,也彰显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价值。